国/防/科/技/进/校/园/系/列云南配资
解密新能源“心脏”
触摸国防科技脉动
国防科技进校园系列活动 (二)
前言
为深化国防科技教育,激发青少年科学报国志向,5月30日,我校组织初一年级学生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电源中心,开展了探秘电源的沉浸式科普实践活动。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亲手触摸大国重器的“能量之源”,亲身感受科技自立自强对国防安全的战略意义。
展开剩余79%走进实验室,探秘“能量魔方”,从手机电池到新能源电动车电源再到国防利刃,那一刻实验室变身“未来能源课堂”,研究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电池的神秘面纱,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不时向研究人员提出自己的问题。研究人员鼓励学生们要时刻保持好奇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才能更好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学生们走出电源中心,纷纷感叹科技的强大,并表示未来要投身到祖国的科技建设中:
薛昊轩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源中心内电池性能测试区。成排的测试设备高速运转,对电池进行着全方位的性能考验:充放电循环测试、高温低温环境测试、过充过放极限测试……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如同美妙的音符,奏响着科技探索的乐章。一位科研人员向我们展示了电池循环寿命的数据曲线,通过对比不同配方、不同工艺的电池性能,技术改进带来的成效一目了然。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电池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科研人员在无数次实验中不断优化、反复验证的结果。
林子钰
参观结束后,我不禁对电源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电池技术将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科研人员们需要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得到突破。我应该学习研究人员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以及遇到失败和困难不放弃的精神。
王子霏
更令我惊叹的是电池检测区,那些看似冰冷的设备实则是保障电池安全的“使者”。在高低温环境测试中,十次实验检验电池内部短路风险,这些实验不仅验证了电池性能,更让我意识到科学家对安全的不懈追求。此次参观彻底颠覆了我对电池的认知,从简单的“供电装置”到电化学及机械工程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我越发感受到跨学科知识融合后的魅力。未来我一定要深入探究电化学领域为解决能源危机贡献自己的力量!
米洁
最有意思的是看锂电池的制作过程。一块块薄薄的电极片要经过好多道工序,又是涂东西,又是卷东西,最后还要“泡澡”注电解液,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能充电的电池。检测区的机器也超厉害,有的能让电池“蒸桑拿”测试耐热性,有的像“小医生”一样检查电池有没有问题。这次参观让我们大开眼世界,原来生活中小小的电池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物理化学,说不定也能参与制造更厉害的电池呢!
谷嘉珊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一项关于提高锂电池能量密度的研究。科研员们日夜奋战,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只为了让锂电池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使用更长的时间。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科学领域中不断探索前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和忙碌的身影,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科研精神所打动。这次参观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像那些科研人员一样,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电源既是民生科技,更是国防基石。让青少年走进尖端实验室,就是要破解‘高大上’与‘接地气’的转化密码,在动手动脑中筑牢科技强国的信念之基。当学生们写下深深感悟的同时,科技报国的种子已悄然萌发。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深层价值——在电极材料的晶格间隙里,在循环伏安的曲线峰值中,解码属于中国新能源时代的核心密码。活动后,学校将成立“新能源与国防科技”兴趣社团,与实验室建立长期研学机制,让今日点燃的火种,照亮未来征战星辰大海的征途。
END
撰稿人:郭春红
摄影:教师
初审:刘琳
终审:彭海婷云南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长富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